:::

授人玫瑰‧手有餘香 攜手友邦‧共同抗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Twitter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elegram
print

資料來源 台灣光華雜誌 2021-06-14
國合會副秘書長史立軍很欣慰台灣的駐外同仁仍然堅守崗位,幫助友邦共同對抗疫情。(林旻萱攝)

國合會副秘書長史立軍很欣慰台灣的駐外同仁仍然堅守崗位,幫助友邦共同對抗疫情。(林旻萱攝)

COVID-19肆虐全球,疫情至今仍未平息,造成全球上百萬人死亡,多國經濟受到重創。在相當艱困的情況下,我外交部及國合會秉持人道關懷精神,提供台灣自身經驗,展開「防疫外交」,給予開發中國家公衛醫療援助,協助穩定社會經濟發展,讓台灣暖流源源不斷,攜手友邦,共同抗疫前行。

誰也沒有想到,一顆肉眼看不見的病毒,會在全球掀起如此的驚濤駭浪。2020年疫情甫爆發,各國政府還在猶疑不決之際,有關疫情的資訊也相當混亂,當時在台灣緊盯各國疫情發展的,除了我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還有外交部與負責國際援外發展的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國合會)。

守護國人平安返台

疫情初期交通封鎖,國際航班大亂,三月份疫情邁入高峰,當時外交部派駐在南太平洋邦交國吐瓦魯的三位替代役男服役期限即將屆滿,然而因吐瓦魯全面鎖國,禁止交通航班,全部船隻也都停駛,役男們回不了家,父母們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最後協調海巡署趁國際公海護漁護船的特別巡邏任務,才把役男接回,過程千辛萬苦。

國合會副秘書長史立軍回想當時情況,仍舊心有餘悸:「這次疫情全球封城,交通封鎖,造成我們計畫執行上非常大的困擾。」像是中南美洲沒有航班,役男無法回台,只能借道美國。「當時美國已如驚弓之鳥,航班大亂,役男們得搭乘美國撤僑專機,連轉好幾班飛機,才能平安到家。」

海外援助工作不停歇

疫情讓世界幾乎停擺,國合會原先安排好的各項海外公衛醫療、農業、教育及資通訊等援助計畫,也都受到極大挑戰。國合會平時負責我國援外工作,有大量技術團人員分散在世界各地,其中亦不乏許多年輕志工朋友,懷抱使命和滿腔熱血,自願留在當地。原本他們就已身處在生活條件較為落後的開發中國家,有些國家甚至政局動蕩不安,疫情爆發後更是雪上加霜,面臨封城、斷糧與曝露染疫等風險,處境相當艱困。不過在這樣的緊急時刻,他們沒有退縮,仍選擇留守當地,與友邦的居民一起攜手對抗疫情。

「疫情期間,各國為了自保,很多國家把援助工作都停掉了,台灣可以很自豪地講,我們的同仁仍都在堅守崗位。」史立軍談到這段歷程,難掩動容。

選擇留守當地,攜手友邦共抗疫情,外交部與國合會在疫情初始,便迅速利用數位科技,整合統計全球僅剩航班、人員調度與各駐在國疫情資訊,積極佈建起綿密的資訊網,並由外交部協助緊急運送耳溫槍、口罩等基本防疫物資給海外技術團,讓團隊同仁及家屬在第一時間有基本保障,抒解他們內心的恐懼。有了國合會的防疫後盾,遙遠外派的技術團人員不會資訊脫節,所有計畫也都能快速因應調整,展現強大的應變能力。

台灣抗疫經驗分享

雖然疫情一波波襲來,國合會的援助工作並未終止,反而持續履行對友邦的承諾,做了更多暖心的援助。例如在尼加拉瓜教導醫護人員辨識COVID-19,遇到糖尿病、高血壓及慢性腎臟病患等高風險族群時,醫護人員更能掌握病況,給予適切的醫療。

五月份疫情高峰時,台灣傑出亮眼的防疫措施吸引歐美等國注意,「台灣經驗」突然變成國際流行關鍵詞。台灣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如何有效控制疫情,如何進行精準的疫調?國合會與瑞士國際非政府組織Terre des hommes(Tdh)合作舉辦的「接觸追蹤科技於COVID-19防疫之應用」線上研討會,便由台灣的防疫專家分享連結健保資料庫等科技防疫的成功經驗,吸引歐美及非洲等國專家「線上取經」。

技術團強化抗疫能量

封城稍微緩解後,友邦的農民雖然可以到田間工作,卻缺少種子與肥料等生產資具,駐史瓦帝尼技術團主動接洽史國農業部,在紓困優先前提下,選擇甘藍、番茄及青椒種苗進行緊急生產,穩定當地農業生產。

孤懸在南太平洋的吐瓦魯遭遇海空運輸封鎖打擊,技術團則協助當地居民改種耐儲放的糧食作物及蔬果種苗;在加勒比海亦輔導農民種植甘藷等耐儲久放的糧食,讓居民在進口補給中斷時,仍能夠就地生產,維持基本的糧食供應。我國在疫情期間不只提供醫療援助,也幫助友邦的經濟及社會穩定,「這也是台灣貢獻抗疫能量的一種展現。」史立軍說明援外工作的重要性。

疫情中逆轉創造商機

與抗疫同樣迫切的,還包括後疫情時代各國的經濟復甦。去(2020)年七月份,國合會透過募資計畫,邀請台灣民眾相挺史瓦帝尼的中小企業製作布口罩,由台灣彰化伸仁紡織廠協力,緩解了史瓦帝尼的口罩荒;更幫助瓜地馬拉安地瓜的咖啡小農,將其友善栽種的「三座火山」品牌咖啡,透過贏得美國烘豆師大賽亞軍的王詩如親自烘焙等行銷手法,在台募資銷售,獲得台灣民眾的熱烈支持。

此外,國合會與中美洲經濟整合銀行(CABEI)合作,協助CABEI會員國政府提升公衛醫療體系疫情防控能力,並保護弱勢族群;另協助當地微小中型企業獲得借款資金,得以度過難關。

COVID-19全球大流行造成各國經濟衰退,歐美等援助國此時仍在力圖復甦,自顧不暇;而開發中國家因疫情衝擊,各類需求更甚以往。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全球衛生暨發展碩士學位學程主任邱亞文觀察,這次COVID-19對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已經造成巨大衝擊,原先希望在2030年達到的「全民健康覆蓋」、「消除貧窮」、「健康與福祉」等永續發展目標,都受到嚴重衝擊;但此同時,台灣長期在公衛醫療的成功經驗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果,或許可將此經驗典範轉移,讓台灣的在地經驗為國際醫療衛生發展做出貢獻。邱亞文表示,「其實台灣早先在1945年也是受援國,聯合國與美國曾派許多專家前來,協助我國提升整體健康醫療環境,現在的確是我們回饋國際的時刻。」

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則認為,應借重台灣在醫藥生技領域的研發實力,協助開發中國家相關人才與系統的建立,甚至可考慮在法規允許下,盤點我國學術界某些開發已久但尚未技轉的技術,將之轉移給開發中國家的台商,讓研發技術也能成為援外的資源。

台灣援外工作耕耘60年

台灣援外工作經驗至今已默默累積一甲子,台灣人的援助與愛心,幾乎遍佈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去年國合會九月份《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創刊,在面對疫情的艱難時刻,透過刊物真實傳遞我國援外工作的系統性紀錄,也讓該刊物成為我國援外研究領域的交流平台。

至今全球疫情未歇,各國從防疫控管進入到疫苗施打的階段。「疾病無國界,不會因為哪些人是已開發國家的政府高層,就不會染疫。」史立軍點出疫情期間堅持援外工作的初衷。不管這次疫情將會如何落幕,這場世紀瘟疫的確給每個人都上了寶貴的一堂課。人類唯有彼此攜手團結,幫助別人,才能幫助自己。台灣的愛與支持仍會源源不絕,散播到全世界。

更多照片請至《授人玫瑰‧手有餘香 攜手友邦‧共同抗疫

>> 更多台灣光華雜誌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