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向心天地:從經貿到醫療的臺越交流

資料來源 台灣光華雜誌 2023-11-20

文‧蘇俐穎 圖‧林旻萱

昶勇集團創辦人袁濟凡因其前瞻的投資眼光,落腳在越南。

胡志明市總是車水馬龍,西貢河上船影翩躚,絡繹繁忙的交通,暗示著越南的經濟活力。倘若來到鄰近的同奈、平陽或隆安,工業區的道路上貨卡車進進出出,國外進口的原料被送到一家家工廠,加工完成後重新裝箱上貨櫃,等待運抵港口,銷往世界各地。

揮別長年戰亂的陰霾,1986年越南政府推動改革開放,越南登時成為外資競相湧入、投資創業的新天堂。

30年後,越南經濟起飛,與之並進成長的,是8萬名台商、4,000家台灣公司的可觀規模,總計4,000億新台幣的投資額,讓台灣成為越南的投資大國。

和鼎隆建築董事長簡智明因緣際會來到越南,卻在這裡落地生根。

洞燭機先,落腳越南

「我兒子還沒出生時,我就已經在做鞋子囉。」來到胡志明市近郊、隸屬昶勇集團的麗庭酒店百忙之中撥空受訪的昶勇集團總裁袁濟凡,說起了異地打拚的點滴。

「會留在這裡,原來不在計畫之內。」袁濟凡說。1975年在台南起家,產品以鞋子橡膠中底、大底為主,客戶包括了Puma、Adidas等國際運動鞋品牌。因台灣腹地狹小、薪資水平較高,為尋求更好的獲利,讓他動了前往海外發展的念頭。

那是西進風風火火的年代。袁濟凡先後赴中國、印尼、泰國、柬埔寨等地考察,他說,當時的越南,並不是東協地區的首選,但一億可觀人口、平均年齡才30餘歲,廣闊的土地加上低廉的人工,文化又與台灣相近,各方因素加乘,讓他決定落腳在此。

初來乍到的1992年,當時的越南,連摩托車還不普及,機場前的二線道塞滿了腳踏車,偏鄉甚至沒有自來水,「整個平陽工業區,才一、兩家鞋廠。」夫妻倆白天上班,晚上聽錄音帶學越文。1994年,昶勇終於蓋起了越南的第一廠。

長駐越南,是許多台商生命中的美麗意外,在2007年來到越南的和鼎隆建築公司董事長、越南台灣商會聯合總會會長簡智明亦如是說:「當時實在沒想到會留那麼久。」與其說是考量到越南未來的發展潛力,倒不如說,敏銳的商場直覺,讓他們在此找到大展身手的舞台。

簡智明娓娓細說從頭。從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後,身為建築師的他,在台灣時就曾與台塑集團合作高雄長庚醫院、嘉義長庚醫院、麥寮煉油廠等大型公共工程,當時跟隨台塑的布局來到越南。

因建築行業是特殊的產業,未開發的地方,反倒越具發展潛力。一度到上海尋求發展機會的簡智明,在越南找到了施展身手的空間。他將公司設立在台商雲集的南越,迎上南向的熱潮,陸續承接過台塑、建大、興采、震興等台灣企業的廠房、商辦的建案。

赴越來到第16年,目前公司也累積超過180個工程案,並發展成200名員工及3,000人施工隊的規模。因應近年北部地區的發展需求,北越的海防市設立了分公司。不可諱言,隨著越南經濟水平不斷提升,競爭壓力也增加,「但如今,我們也已經站穩了腳步。」簡智明說得相當自信。

逆風則強,扎根成蔭

商場江湖,變因繁多,2008年金融海嘯、2014年排華事件、2020年Covid-19疫情、2022年俄烏戰爭,都為全球經濟帶來了不小的震盪。面對局勢的變盪無常,我們詢問袁濟凡的因應之道為何?平常心以待的他反倒說,大月小月、景氣起伏,其實都比不上剛來到異地發展的艱辛。

致勝的關鍵不外乎前瞻布局的眼光,以及不斷砥礪自我、力求進步。袁濟凡直言,鞋業雖然屬於傳產,但是變化速度相當快,原料數十年來大同小異,但技術、形體均不斷改變。他舉例,昶勇目前與Adidas合作開發超臨界發泡技術,以氮氣作為發泡劑,讓材料在高壓下瞬間膨脹,產品超輕、高彈性,且能100%回收。過去勞力密集的工廠,也逐步朝向模組化生產,並運用機器手臂、自動針車等設備,降低人力需求、提高產能。同時,為了減碳節能,新建的工廠都會是智慧綠能工廠,以合乎ESG的原則邁進。

誠然,2014年對台商影響重大的排華事件,昶勇亦受到不小波及,但挺過以後,公司營運反倒蒸蒸日上,每年都以新建一個新廠的速度擴大。

目前,昶勇集團在越南有16個廠,位址遍及各地,倘以每廠每月平均生產100萬雙鞋底的數量來看,千萬雙起跳的產能,著實驚人。觀光客到越南旅遊,因價格實惠,常指名購買Nike、Adidas、Puma、On、New Balance等各大品牌鞋子,這其中,可都有昶勇這家「隱形冠軍」藏身的痕跡。

震興集團總裁趙宗禮創辦震興醫院,從實木家具跨足醫療產業。

實踐企業社會責任

這幾年,越南是南向投資的重要熱點,「以前我在機場,常遇到企業界朋友,他們都會問說:『你怎麼會跑到越南?』現在,換我看到他們說:『你們終於也來啦!』」袁濟凡幽默地表示。

作為台灣的第二大海外投資地,台灣亦是越南的重要經貿夥伴。事實上,若將境外投資的金額計入,台商在越南應有6,000億以上的投資額,排名坐二望一,僅次於韓國。不同國家的企業專精不同的發展項目,韓商專門興建高樓大廈,日商承攬高鐵、機場等大型公共建設,台灣則以中小型企業最多,從早期進駐的紡織、木家具、鞋業、自行車業,到近年設廠的電子、科技業,養活的員工與家庭不計其數,「所以說,台商的社會責任也是最重的。」公司也有一萬名員工的袁濟凡,說得任重道遠。

談起企業社會責任,「本來要蓋一間五星級酒店,最後卻蓋了一家醫院」的震興醫院,可以說是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的絕佳典範。

在簡智明的陪伴下,我們來到了由和鼎隆建造,位於同奈郊區的震興醫院。醫院就緊鄰大馬路旁,偌大的弧型建築體看上去氣派又體面,踏入內部,挑高的大廳,通透足以一眼望盡的診間與病房,豪氣的格局與直覺式的空間規劃,令人有踏入飯店的似曾相似感。

迎接我們的,是亞洲最大木家具公司、震興集團總裁趙宗禮。跟隨他的走在偌大的醫院裡中,這位被外界評價為「投資眼光獨到、體力驚人」的企業家,昂首闊步、精神矍鑠,渾然不覺是年過七旬的人。

震興醫院占地約十公頃,包括地下一層,地上九層,空間敞亮無比。面向大馬路的前側,是看診區與開刀房,後方則是病房,由前方走到底,路線簡潔明瞭,「只需要五分鐘。」在鄰近的同奈寶沙工業區裡頭,就有百來公頃廠房的趙宗禮,對於動線的規劃設計相當富經驗。

「1/3醫院、1/3飯店、1/3工廠。」趙宗禮為震興醫院下了註解。格局的闊綽豪氣,用上了震興出品的實木家具,頗有星級飯店色彩。動線直覺清晰,源自工廠的運作原理。足以容納2,200張病床、50間開刀房、42部電梯,更是一流醫院的醫療量能。如此規格的大型醫院,在越南堪稱少數,放眼平陽、同奈等鄰近地區,也就只有公立的同奈醫院與震興醫院兩家。

取之於越南,用之於越南

趙宗禮侃侃談起興辦醫院的初衷,以木傢俱起家的他,包括InterContinental、Park Hyatt、Disney等國際知名飯店,都是長年合作的客戶。原順勢想跨足飯店事業的他,申請執照的過程,地方政府卻建議:何必蓋飯店專服務有錢人,當地人更需要醫院。

越南醫院執照難以取得,台大、長庚均曾有此意向,但均未果。長年耕耘越南的趙宗禮,因為地方政府的認可,才取得土地、執照。最可貴是,醫院耗資三億美金鉅額,均以個人的資金投資,不以營利為優先考量,「我是取之於當地,用之於當地。」望向豪氣的醫院外觀,他相當滿意:「最後,我也沒讓他們失望吧。」

初涉醫院經營與管理,趙宗禮謙稱是「穿著衣服改衣服」,邊經營邊學習、邊調整。作為台資的醫院,除了聘僱台籍醫生,友善旅越的鄉親,他亦堅持應以服務廣大的越南人為宗旨。為確保醫療品質,他不手軟地採購高階的超音波、MRI、血液分析等醫療器材,同時在經營初期,媒合台灣的醫療資源,與彰化基督教醫院、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高雄醫學院等醫院簽署MOU。

這樣一座醫療的灘頭堡,營運之始,恰好就遇上來勢洶洶的Covid-19。我們特地採訪了前震興醫院副院長張武修,疫情期間恰好在震興任職的他,親身經驗了這一段風聲鶴唳的非常時期。

身為公衛學者的張武修,SARS期間曾以衛生署衛生顧問向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聲。2021年3月,想一圓海外行醫夢的他,以副院長身分來到越南。

5月,越南疫情爆發,疫情初期的混亂與人心徬徨;確診病患的命懸一線;儀器、藥物及疫苗取得的不易;台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團結與互助。作為地方醫療的重鎮,震興是率先取得默沙東、瑞得西韋等藥物,以及莫德納及輝瑞疫苗的機構之一,救治了無數人性命。

曾在震興醫院擔任副院長的張武修,與越南一同走過嚴峻的Covid-19疫情。

醫療南向新範型

談起感染規模更勝SARS的Covid-19,張武修流露出了醫者父母心的真摯,他指了指後來出版的《越南醫記》,文章以日記體的形式完成,隻身赴任的他說:「當時感觸真的太深,所以才想寫下。」

現今在彰濱秀傳紀念醫院擔任國際長的他,仍頻繁往返台越,積極媒合台灣與海外的連結。頗具產業觀的他明言,台灣醫療從業人員人才拔尖,產業更應該跨出白色巨塔的藩籬,唯有連結國際,才能提升競爭力。

「台灣是島國,一年的GDP高達20兆,這其中只有2兆是來自政府,其他九成都靠民間與各國做生意而來。」他侃侃而談,「倘若關起門來,產值就只會剩下1/10,數百年以來的經驗,不都是這樣告訴我們嗎?」

鄰近台灣的越南,是台灣向外跨步的最佳選擇。地理位置的相鄰、文化上的親緣,讓台越醫療交流有著綿長的淵源。早從1992年,台大醫院外科醫師李治學,就在越南完成首例腎臟移植;而後1995年,台大醫院腫瘤科醫師陳耀昌及兒童骨髓移殖先驅林凱信,率台越團隊完成骨髓移植手術。2007年,台大醫院外科教授李伯皇,率團隊完成成人活體肝臟移植手術。2009年,振興醫院外科醫師魏崢率團隊,完成越南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案例不勝枚舉。

跨國際性的交流合作,提攜了越南的醫療水平,也帶來台灣醫療前進的動能。震興醫院的成立,更立下醫療南向的新範型,「不僅是單點技術性的交流,更是系統性醫療專業全面及整場的轉移。」張武修認為。

誠然,台越之間的連結,最強有力的關係,仍是經濟貿易。因著謀略與膽識,台灣人來到越南;又因靈活的身段與堅毅的性格,在越南扎根成蔭;但也因堅強的經濟實力,催化了其他面向的互動。台越交流,能夠回歸人性人情,由心出發,有了深度與溫度。

更多照片請至《南向心天地:從經貿到醫療的臺越交流

>>更多台灣光華雜誌的報導